在路上:河南填福建(02)
2015-10-04 00:00:21 | 来源:新浪微博 | 投稿: | 编辑:小柯

原标题:在路上:河南填福建(02)

原创|在路上:河南填福建(02)评论将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提交我的评论加载中

已评论


 

阵阵马蹄声

近了

又远了

悠悠家园梦

淡了

又浓了

 

推车上锅碗瓢盆

奏响了

硝烟的记忆

襁褓里顽皮阿福

早已不再

哭啼

 

回望呀

运方的家国

已狼烟四起

极目呀

和平的天涯

蛇气蒸腾

……


自秦朝在福建设郡以来,福建才在名义上融入正统的华夏文明。而此后,直到今天,可以说福建的整部文明史就是一部迁徙史。所以,如果一定要对本文开头我这几行短文字起个标题的话,我更愿意称为“《在路上》”。当然,更准确地说,这种“在路上”,是在一条生命迁移的征途中,一条充满绝望、无奈、茫然与不确定的人生道路上。


中原先民,也就是非土生土长的第一批福建人,现正茫然地从西晋的烽火中,向八闽大地嘎吱嘎吱地辗转而来。一部“河南填福建”的史书从此翻开篇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如何来到这片土地的?人总爱寻根问底,特别是中国人,所以在这里我还是简单介绍下大多数福建人的来龙去脉。


西晋惠帝时期,爆发了皇族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接下来怀帝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又在山西起兵反晋,并在次年称帝,“永嘉之乱”再起。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匈奴刘聪攻晋,在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不久,匈奴兵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并纵容士兵烧杀掠夺,共杀死了王公与百姓三万多人。


“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就算是衣冠皇族,在这两次战乱中也不能幸免于难。于是,中原衣冠士族以及有能力逃难的百姓,往往举族南迁,以逃避战乱。于是,在中原往南方的各条大路与小道上,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幕车辘辘马啸啸、难民逃难在路上动人的凄苦场景了。


难怪现在许多福建人在开玩笑时,还自诩自己是古代贵族的后代,有高贵的血统了。


福建历史上有名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说的就是这一段史实。当时,河洛地区的“林、陈、黄、郑、詹、邱、和、胡”八个名门望族,为了免于中原战乱,与中原逃难的百姓一道,千里迢迢从中原的河洛地区向当时人口不足四万,几乎可以算是蛮夷之地的福建迁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不是姓“林”就是姓“陈”的原因。如今在福建,可以说是“陈林满街跑”。


当时的南迁之民,一是通过海路向“闽在海中”现在福建的霞浦港、福州港进发,最后沿闽江成扇形向大半个福建内陆渗透;一是经江浙,由江浙入闽江,历闽江九弯十八滩之险到南平,达福州,最后通向广大的闽南泉漳,甚至闽西龙岩地区。不过,分散归分散,“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与后来王审知入闽的主居住地,都是现在的宁德与福州地区,尽管唐末王审知入福州之前先到了泉州。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土生土长闽人的第一次大融合,给当时福建,特别是闽东与福州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如今,闽东及福州市民中,“林、陈、黄、郑”四大姓的人口,占一半以上,在福建故有“林陈半天下,黄郑满八闽”之说。从这种意义上说,还真可以说是“河南填福建”。


值得一提的是,“八姓入闽”也给福建地区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使福建社会迅速汉化和封建化。农业生产在封建生产方式下迅速发展,物产丰富,手工业如纺织、青瓷等也发展起来。在闽东地区,“南国愚公”开山修出千年古渠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很难想象,千年前由“八姓入闽”的黄姓第一支派——黄鞠修筑的水渠,至今仍可以浇灌万亩良田。


这就是在宁德市霍童“南国愚公”黄鞠留下“中国少有、福建第一”的隧道水利工程。


“最早入闽的黄姓,应该是在两晋之际从河南固始县的黄姓入迁,也就是落脚在现宁德市霍童的黄氏开基始祖黄鞠公这一分支。”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黄纲文说。


在霍童找到的这处千年水渠——龙腰水渠,其清澈河水现正沿渠流向农田。据福建《三山志》等史料记载,当年黄鞠带领民众在龙腰山、湖头村修建水利工程,凿出一米多宽、三公里长的水渠,把隔座山梁的河水引进村里。


没有火药,没有测量仪器,1400年前的古人如何在坚硬的花岗石中开凿隧道?原来黄鞠将柴放在石头上烧,烧热后,突然灭火。后用冷水浇石头,这样一冷一热使得花岗石爆裂,再用工具一点点撬开。就是用这种“火烧水爆”的方法,他们凿出了一个宽1米、高25米的蝙蝠隧洞,把霍童溪水引进堵坪湖来灌溉农田。


据说龙腰水渠以前全长有几百米,现存仍存有七八十米,在缺水的季节还会派上用场。令人叫绝的是,黄鞠还在龙腰水渠按落差建立了五个水碓,搞起了磨麦、舂米、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


1956年,人们在水碓尾建起了一所水力发电站,当时被称为“闽东第一站”。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黄阿三说,“这个发电站现在还发电。五个水碓现在只剩一个还算保存完好,其他都破败了。”


在村子里,人们还可以看到从龙腰水渠里流淌的渠水,环绕村中民房再流入田里。水渠回转九曲,每曲都镇一块“石蛤蟆”,用来缓阻急流,提高水位。据说,这不仅保证每家每户门前都有活水流动,方便了村民用水、防火,还提高了水的养分,利于肥田。


2000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霍童古代遗迹进行考古调查,证实文献所记载的黄鞠所修水利工程,代表了闽东乃至整个福建隋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成就,也集中反映了当时闽东地区,在北方移民和先进技术影响下农业生产的快速进步。


当然,在福建漫长的中原移民史中,“衣冠南渡”只是最早的一批中原移民,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批。事实上,福建历史上主要经历与接纳了三次大的北方南迁移民。


如果说,“八姓入闽”是战乱推动下被动无组织的迁移,途中的中原先民是无奈与彷徨的,那么唐高宗时期,福建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却是主动有组织的,迁移途中的人们是带着希望之心来福建建功立业的。


公元669年,粤闽一带汉蛮矛盾升级,潮州与泉州之间地区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蛮獠”啸乱,流寇陷城掠地,民不聊生。福建地方告急文书驰入朝廷。于是,唐高宗诏命陈元光之父——“归德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中原河洛地区府兵3600名,从中原长征入闽平乱。大量汉军入闽,不仅大大增加了福建,特别是“蛮獠”之地漳州的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引到沃野千里的漳州平原,人们纷纷开始种植水稻及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从此变荒榛为乐土,使原来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观。这也是今天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的原因了。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移一直与战乱连在一起。自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了唐朝以后,虽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浙江、福建等东南地区成了中国的新繁荣中心,但除了“分裂”很少时间外,各朝的政治中心基本上还在北方。正因为如此,皇室、贵族、高官、名流、富商及世家大族也都聚居于北方。但无论是异族入侵、权力斗争,还是民众暴动,往往都以夺取首都为目标,所以大规模的、持续多年的战乱大多发生于北方。在这种形势下,北方民众就会迁往各地避难,其中最主要的迁移方向还是生存和开发条件最好的南方。


影响福建经济社会最深远的第三次中原先民大迁移——王审知入闽,就是中原地区权力斗争的产物。光州刺史王绪与其主子秦宗权在政治上闹翻后,只好带领王审知等幕僚与几万将士浩浩荡荡地向南寻求自己的政治发展,而当时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的福建地区,就是王审知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龙兴之地。


王审知入闽的路线是沿今天的光州—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南康—长汀—漳浦—潮州—漳浦—泉州—沙县—泉州—福州,最后在福州定居下来。也是王审知最终统一了福建境内的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五州,从而让自己也成为福建全省的史副,实为最高行政长官——福建观察使。而王审知的仁政让福建保持了近30年的安定繁荣,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宋朝时期福建从蛮荒之地一跃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地区之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因“安史之乱”入闽的中原难民主要居闽西石壁龙岩等地,成为后来客家汉民的主要部分。北宋末“靖康之乱”后,由于南方平原地区的人口已相当饱和,北方南迁人口就主要是深入丘陵和偏远地带,而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多山特点,正是“靖康之乱”后北方人民的主迁地。


福建现代的居民多为河南先民的后裔,说“河南填福建”有其史实沿革佐证,但历史上迁入福建的,不只是河南人,甚至不只是中原人,还有其他地方迁来的,只不过是这些地方的人数相对于河南人算是少之又少而已。而河南先民迁来福建的,不是先期王公贵族的“衣冠”,就是后来随官开发福建的能工巧匠与学士高人。所以有人说,现代的福建人是一个带有高贵血统族群的后代。连让当今国人听不懂的福建方言,也是当时中原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国语”,与法语在欧洲一样,总带有某些语言的优越感。

阵阵汽笛声

近了

又远了

悠悠家国梦

淡了

又浓了

 

手中的旧船票

模糊了

离家的记忆

梦乡里白发老娘

早已不叫

儿的名字

 

回望呀

遥远的祖国

还不富足

极目呀

梦想的西方

无依无助

……


福建人,在路上。福建人,永远在路上。福建人的路要伸向的,是更为遥远的地方——异国他乡,哪怕“梦想的西方,无依无助”。


是的,现今福建人大多来自中原地区,但中原先民来福建后,甚至他的后裔,也不是就永远根植于福建这片土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传承着祖先们那种为了追求更安定与富足的生活,总是让自己脚下的路不断地向前方延伸着,让自己梦想的家园不断地向那未知的前方漂移着。特别在福建地贫而后来又人稠的“先天不足”下,情况更是如此,如同全世界那曾经从福建客家祖地石壁出发的客家子民,如同八闽那当下正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福建商人。


“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的这句名言,就是不息行者福建人勇闯天下的大气魄写照。有时,福建人总叫人纳闷:“极端爱家的福建人却又显得没有家的概念,他们总是走向地平线,走向心中的那轮太阳”。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