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锋:公益需要多大的扩张力?
2015-10-03 17:05:17 | 来源:新浪微博 | 投稿:大学生护鸟 | 编辑:小柯

原标题:冯永锋:公益需要多大的扩张力?

作者:冯永锋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有时候,我们害怕和别人聊天,尤其害怕和成功人士。总觉得在这些人才面前,自己都是废物。

不过,今天想要正规地谈的,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也是这十多年来,我想明白的一个重大发现:公益与商业的区别。

是的,公益与商业的区别,其实可能不在于产出力,或者产出的质量。而在于,扩张力。或者说,在真正的社会野性的推进力,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或者一个行业,愿意把某事“做得多大”。或者,你为了公益,有“多拼命”。

每天都有企业新生,每天都有企业倒下。每天都有企业在扩张,每天也都有企业在萎缩。但无论云如何生潮如何落花如何败蝶如何恋,政治、军事、商业这些领域,每天都在雄心勃勃,都有其强悍的扩张力。

公益这个行业呢?扩张力在哪里?如何才可能有让社会更看得上眼的扩张力呢?这一次,我要说话小心一些,因为,我也不太懂,我也不够拼。

公益不仅成本高,门槛其实也很高。空白点虽然多,机会虽然多,机遇就意味着挑战,真要把事做成,做漂亮,其实比很多成熟的行业来得艰难。但也正是如此,成了很多从业者不思进取、不想扩张的理由。

破解之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让行业的竞争充分起来,把扩张力差的个体或者机构淘汰出局。可惜,在今天,这句话,仍旧是痴人说梦。

个人的扩张力

或者说,从业人员如何做得更好

每次去参加一些研讨会、论坛,主持人或者主讲人,总会有人谆谆教导在座的人,说要“空杯”,水满则溢,人满则昏,必须时时把杯子倒空,让自己处于虚空、求教、填补的状态。

这话对那些写多了文章、讲多了话、签多了字、拿多了钱的人,是对的。但对新入行的年轻人来说,则显然是错的。

在一个人连一杯水都还没满过的时候,就让他倒空,开始装第二杯水,这肯定是错误的。

因此,对于公益个人从业者来说,工作扩张力的第一步,不是把杯子倒空,而是先把杯子装满,甚至让杯子溢出那么一段时间。

进入公益行业的人,一开始都不知道如何从事,或者说,不肯驯服下骚动的心,服从于某一个具体的业务,从最容易起步处着手。总是在逡巡很久,犹豫多时,才肯安份下来。原因,似乎是好多人,觉得自己有好多公益理想,而当前所有的一切通道路径,都不足以让他践行之。于是就像一只苍蝇一样,在公益的圈子里四处盘旋,到处乱撞。

表现形式为两个,一个叫心理距离,一个叫技术距离。所谓的心理距离,就是说,这个事情,我做不了,我能力不够,单位也没给我工作规程。技术距离就说,我愿意做,但我不知道该不该做。

技术距离的人说的是心理距离的话,心理距离的人说的是技术距离的话。不管说的什么话,都是想要先逃避马上要批发过来的具体工作。

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都只归结为一种方式:让其直接地、频繁地和真正的具体的案例对接。拿公益难题本身,来驯服其躁动与狂妄。

而且,数量要大,概率要密。不论成败,只看数额。不论结果,只看过程。不许抄袭,必须原创。这样,才有可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找到一点感觉。一年学会做事,两年学会花钱,三年学会和团队协作。

到了这个阶段,他的那个装白酒的小杯子,才算可能装满第一杯水。

这时候,才有讨论空杯的价值。某种程度上说,空杯理论就是进取理论,就是扩张理论,就是死拼理论,它让你永远处于对自己不满的状态,永远处在无能区和照片枯竭区,永远在向前探索。

当然,过程中也需要重视阴阳平衡。工作本身也是分阴阳的。有些工作属于阳性工作,就需要设计一些阴性活动或者工作来平衡。有些工作属于阴性工作,就需要补充一些阳性项目来衔接。这不是简单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么简单。

否则,可能三年不到,就折损或者逃逸了。当然,这话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在相应的工资待遇的保障下,在业界踏实地进取。

当前社会一个荒谬的口号就是鼓励年轻人甚至大学生去自主创业。这肯定是一个虚妄而错误的政策和风潮。无论互联网速度有多么快,无论政府的补贴有多诱人,无论一些行业发展多么惊人,一个人的经验成长,总是需要相对同等量的时间。如果我们总是想把这个时间给略过,那么,我们得到的创业领袖,可能就是个残次品。

因此,公益行业的人,至少先在一个机构里,呆上五年左右。当然,如果这个机构实在太伪劣,换一个机构也是不妨的,但不能频繁地更换。选定了,就呆上三五年,先把第一杯水装满,才有可能倒空,或者,换大杯,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大进补。

机构的扩张力

或者说,团队如何做得更好

公益行业当前已经有不少的机构,应当来说是足够从业者来依靠和共享的。因此,扩张力最难以行事的,可能不是个人,而是机构。

让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在没注册机构之前,还是有拼命精神的。很多人成了机构之后,扩张力或者说死拼力,居然迅速衰退。

这涉及机构的领导团队,涉及所谓的机构文化,更涉及这个机构所在的领域,究竟有多少公益需求尚未解决,他们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什么样的时间表。

需求永远在那里,照片永远在那里,最终涉及的,就是这个团队本身的扩张力。有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一定行业布局的野心或者说动力。

于是团队问题,就往往落脚为团队的领导人问题,或者,领导人团队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某个路边开了一家庆丰包子铺,如果每天排队的人很多,那么,我们至少有三个扩张路径。一是在本地开更多的包子铺,或者把一个包子铺开得更大。二是在本地开更多的其他满足人吃饭的店面,比如兰州拉面,比如成都小吃。三是在全国各地所有可能的地方,都开一家庆丰包子铺,这样,满足全国人民都想靠包子充饥的需求。

如果是商业人士来做,还可以有更多的扩张方式,比如从做包子迈向做包子地产、包子银行。比如从做包子走向卖包子猪肉、包子大葱、包子空气检测仪,卖包子手机、包子电脑。

可是,好多公益机构的团队,二十年前是这一个人,二十年后,还是这一个人,原因何在?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这个团队,我们会发现,即使是这个领导人自身,也没有实质上的真正成长,他的生命其实没有在工作中真实扩张。公益,成了此人的人生旅游、生命度假的一个方式而已。公益问题没有解决多少,名声可能在不停地放大,团队,却总是不见踪影。

一个不发展出好的团队的公益领导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公益人。团队经历震荡、团队里互相内讧、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引发业界的诸多批评,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经历这些之后,这个团队还是能够壮大发展。

所谓的团队,当然是看这个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是不是在增长。在机构工作的全职人员的工作年限是不是足够。

公益是一个行业,是一门职业,肯定是需要全职人员的。如果一个团队成天声称自己是志愿者网络,我觉得,这样的团队其实不是想发展。“我们就想小而美,我们就想解决区域小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但扩张力显然不足,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继续解决更多问题的意识显然不足。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公益机构的团队扩张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团队成员是不是在新增添、经验层级在变多元,成员的人才方向是不是在变多元。二是其业务难度、业务数量是不是在持续进化。

一个机构如果团队成员每三个月就轮换一次,这样的机构发展三百年,其实还是没有团队。

一个机构五年了还只在某件事上打转转,声称自己在做专业、在对焦,其实是比较可疑的,很可能此机构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在舒适区里呆着,不肯再往前继续探索。除非,其纵深度的某个成果,五年左右的某一天,出现过一次爆发点,变成社会上好多人分享的成果,那么,这样的机构还情有可原。

团队和业务都是真实的刀枪。每天都把一个机构磨得鲜血淋漓。但一个肯扩张的机构,就是每天让自己满身鲜血地向前走,持续走向业务的雷区,而不是稍微安全就停下来。

其实不存在所谓的赋权问题。因为,公益机构作为公民社会最大的践行者,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联合体的协作关系,也就是互联网喜欢说的“人人都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从业人员本质上都是独立的。机构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成员发挥和表达更充分和更健壮,其运营的方式基本上是服务而不是管理,助成而不是压抑。

公益的业务太多了,一开门就扑面而来。放手让团队成员大量独立去做就是。做好了是成果,做得不好也是经验。让业务本身的残酷,来提升团队的博弈、战斗水平,提升团队解决真正问题的能力。于是,攻克堡垒的过程就是培养将军的过程,团队所需要的人才,也就自然同步成长起来了。

当然,团队领导人也是有一些自有业务必须完成。大体是四个,一是风险化解,二是新方向探索,三是照片化合,四是经验传承。

行业的扩张力

或者说,互相之间如何助成

层层细分起来,每一个行业,又可以有无数的生态位点,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同的社会需求。

每一个生态位,又可以有无数的解决方案。因为社会对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和解法。每一个答案都可能是正确的答案。就像路边的每一朵花,都是正确的花,每一棵树,都是正确的树。

不同的花形成一种花的生命多样性。不同的花和树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自然性与生物多样性。

于是,行业之间,互相之间的赞美与欣赏,守望与助成,可能就比较重要了。

当然,基本上有纵向的链条与横向的链条。纵向的,多半是资助人、草根组织、服务对象、研究者、传播者、政策制订者、法律协作者之类。横向的,多半是做行业研究的、做行业传播的、做行业培训的、做志愿者培训的、做管理培训的、做政府服务的、做企业服务的、做社区发展的、做经验集成的、做政策倡导的、做案例干预的,之类。

但无论哪一种,都要有“困难之际也扶助他人”的精神。

公益行业的生命力,本质上来自于公益难题。而如何倡导社会照片一起来解决社会难题,同时在解决社会难题的过程中,对离难题最近的利益相关方,有更多的助成和辅佐,是每个公益从业者最应当思考之事。

有人喜欢谈国际化,没错,但国际化的经验,最终要用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上,或者说,要成为在地解决问题者的经验参考。这样的国际化才有价值。

有人喜欢说科学化专业化,没错,但在地问题解决者的科学化、专业化能力,可能是最强的,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真的问题,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至少可能是真的。而这些真实的经验,当然最科学,最专业,最值得赞赏、总结、提炼和推广。

有人喜欢说“最终还是要政府来解决问题”,没错,任何一个公益项目,都是有上限的。如果无穷尽地做下去,就说明这个行业者从业者在社会倡导尤其是政策倡导方面做得不好。你在某个村庄做的试验,做得再成功,如果没有变成社会倡导,那么,这个试验就可能无穷尽缠绕着你,让你生活在每天都有小成功的喜悦中的同时,却麻痹了你的神经,让你忽略了一切公益组织,都必须把困难和经验同步形成社会意识,进而变成社会共同来解决的必由之路。

行业其实也是一个联合体。同行之间有时候难免会说闲话。就像一家人之间说话反而可能更加无忌和凶狠。因此,对这些耳边风不仅不必在意,相反,更要看到同行之间互相怜惜的那种侠骨柔情。不过,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同行之间有意识的相互连结,可能是更为必要的相辅相成。大家各自独立发展,但互相之间更有心地来往,可能一些创造性的机会,就会电光火石之间,成为现实。说得好听一点,互相之间都服务起来。

行业是用来一致对外的。只要问题没得到真正的解决,行业就要持续地扩张。行业内部的盟友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超强。行业的盟友越多,解决问题就越要以几何级的速度上升。而在这过程中,每个团队自身的“冒风险型”的探索,就益发的重要。如果大家都在守成,都在观望,都在犹疑,都在等待别人出手,那么这个行业就会内部发霉,攻击力下降的同时,内耗力迅速升温。

公益有风险,冷暖皆自知。行业之间的互相助成,可能是比较需要倡导的“关联交易”。当然,这前提是,大家得有信任和欣赏的态度来从业。

公益这个行业,空白处实在太多,也就是可作为处实在太多。有时候,他是容易的,以至于我们忘乎所以。有时候,他是没有人来督促的,以至于我们不知进退,沉溺于小山头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有时候,它就像火星或者月亮,你率先登上一步,插上杆旗帜,整个星球都可能是你的。但登月容易,耕耘月亮就难了。我们有探索太空的意识或者说勇气,我们就得同时有耕耘月亮、经营火星的能力。如果说事隔多年,我们仍旧在那杆旗旁边守株待兔,我们不如把这些机构,拱手让给他人;免得,成为别人谋划和攻克的目标,成为社会的祸害。(2015.10.2)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