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京长城脚下的唯一古堡:撞道口-鹞子峪-白云川驴行记
2015-10-02 09:25:14 | 来源:新浪微博 | 投稿:山水子游 | 编辑:小柯

原标题:[原创]北京长城脚下的唯一古堡:撞道口-鹞子峪-白云川驴行记

 1.jpg

2015年6月14日,我们一行80余人上午十点左右来到撞道口村。天高云淡的夏日,气温不算很高。向北望去,黄花城长城上的敌楼唤起了我们的激情。全队从撞道口村西头小桥出发,向北沿长城垭口方向,穿过龙凤松和撞道口村村志墙,沿沙石路上山,不到一刻钟就到了撞道口关前。

 

眼前的撞道口关呈V字形,位于(西边的)西水峪与(东边的)黄花城长城之间低洼处,西距西水峪、东距黄花城长城都只有两千多米。撞道口关为山谷中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隐蔽和险峻,也是一道偏关,只有进到山谷深处才能见到关口城门。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撞道口关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至今已经600余年。又据《明长城考实》记述,撞道口关“其西至居庸关仅百里,为极冲之地,今关门砖砌券拱门洞尚较好,仍为车马人行通道。门南,北两侧各有一石匾,南侧匾书‘撞道口’并题为‘钦差守备黄花镇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金事刘勋’,‘万历五年(1577年)季春吉日鼎建’,北侧匾书‘镇虏关’。所属年月与南匾相同。”由此可见,撞道口关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才完成城墙和关口的全部建筑,其中断断续续建了173年。

 

现在看到的撞道口关经过修缮,关口城门洞高3.5米、宽2.8米,门洞两侧各有一块石匾,南侧石匾上写着“撞道口”,三个大字清晰可辨,小字已经模糊。北侧石匾上写着“镇虏关”,小字是“万历五年季春吉日鼎建”,石额周边刻有云纹花边。由于风雨冲刷、岁月变迁,加之北面风大,“镇虏关”三个大字比较难认,小字更不容易看清楚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雨后,我终于拍到了一张比较清晰的“镇虏关”照片,两旁的小字和云纹花边还能辨认出来。

 

为什么叫“镇虏关”呢?“虏”字的一个含义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据史料载,当时有外族军队侵犯明朝,当军队夜行至撞道口长城关口时,由于关口两侧满山遍野都是松树,风来松涛阵阵,蒙军误以为有千军万马埋伏于此,故不敢前行,退兵50里以外,从此这里就得了一个“镇虏关”的名字。

 

多少刀光剑影已成陈年往事。在西水峪水长城声名鹊起、黄花城长城风骨犹存的今天,当年的“极冲之地”撞道口关已经鲜为人知,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没有选择爬上西侧的残长城,而是穿过撞道口关,顺着一条直接到鹞子峪的林间古道前行。在镇虏关前,向上眺望极陡的残长城,顶部的敌楼已经毁损过半,岌岌可危。正在镇虏关前的石板路上,但仍然可以想象当年此关的隐蔽和险要。

 

 林间古道两旁是板栗园和核桃园,远处是逶迤盘桓的黄花城残长城。北京板栗,自古有名。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燕国拥有千株栗树的人,其富可抵千户侯,由此也说明地处燕国的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栗子的重要产地之一。

 

我们在穿过林间小路时看到不少板栗树饱经风霜仍根深叶茂,极尽沧桑仍生机勃勃,据说树龄均在五百年以上,为明朝戍边将士所栽种。根据记载,明朝中期,朝廷在北方设防,不但大力修筑砖石长城,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广植树木而“构筑”了另一道“绿色长城”,为的是“于边外广植榆柳杂树以延塞马突袭之迅速,内边则开果园栗林以济饥寒之戍卒”。

 

我们正好与在板栗园和核桃园巡视的张师傅同路。他告诉我们,此地栗树未经嫁接,属原生板栗,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糯软,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明、清时期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为栗中珍品。此外,板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美味佳肴款待宾客,比如北京人喜欢吃的“栗子炖鸡”,除了口感醇香,取其“鸡”和“栗”的谐音,还可图个“吉利”的好彩头。传说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延年益寿,经常食用栗子面小窝头,后传至民间,成为著名的北京小吃之一。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就走出林间古道,迎面就是鹞子峪堡。

 

鹞子峪位于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规模虽然较小,却是北京长城脚下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堡,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鹞子峪堡是沿边墙的城堡,“即先筑长城,之后在其沿线形成驻兵守卫的堡”(引自陈喆、董明晋《北京地区长城沿线堡寨村落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初探》)。鹞子峪城堡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因该地区曾有一种猛禽——鹞鹰俗称“鹞子”,故名“鹞子峪”。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怀柔地界长城关口下有20多个古城或古堡。鹞子峪城堡四面都具有防御功效,东为二道关的右翼,南为黄花城长城二道关的北部屏障,西是鹞子峪沟的咽喉,北护卫鹞子峪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四镇三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夷部)“由永宁南山谎炮儿,又石桥口迤东,台子沟南至二道河分路,东南由韩家川(汉家川)老长城犯黄花镇鹞子峪。”说明这里当年曾是防御塞外的重点城堡。从地理形式上看,因第二道防线上的鹞子峪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如果没有撞道口就显得孤立无援,有了撞道口一则便于和黄花城指挥机关取得联系,二则便于运输,故至今仍有“鹞子峪口生命线,撞道口是关键”的传说。

 

鹞子峪城堡,砖石结构,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由于年代久远,城门及城墙多处均已出现险情,有关方面于2007年8月进行过一次修缮。修缮后的古堡采用灰砖和白灰灌浆、勾缝,对损毁严重处按现存制式恢复墙体,较好地保持了文物原貌。

 

鹞子峪堡门口一道一人多高的大墙,正中嵌“鹞子峪城堡”汉白玉石匾。这一建筑称为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民间常说是挡鬼的。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按常理,城门前应该有影壁。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没有影壁,村里人不得已——就是指住着不顺利。现在新建的这道影壁,正好把刻有1984年列为怀柔县级(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怀柔县撤县设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卧碑嵌在上面。

 

鹞子峪堡现存正关局部。外围的城墙把古堡围得密不透风,只能从影壁正对的城墙南门进入。门洞镶嵌一汉白玉门额,隐约可见上书“鹞子峪堡”四字,两株野草让辨识更加困难。这块石匾在建堡时就镶在城墙里,长年风雨侵蚀,前后的小字已漶漫不清。通过放大拍摄的照片局部,可以看出两边均有小字,上款有“钦天黄花镇……”,下款有“……万历二十年囗秋吉旦立”等字样。由此推断,鹞子峪堡应是明代1592年建成的。

 

古堡很小,登上城楼,一眼就能将整个古堡看穿。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堡的石墙上面原有双垛口走道防御墙,城门上有一间防卫房。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强迫拆除,用作修炮楼了,十分可惜。在这以后,堡基本没有再遭破坏。 

 

从南门进入古堡,堡正中有一棵古槐,枝繁叶茂。今天的鹞子峪堡住家越来越少。陆严冰先生2008年完成的《长城微型城堡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鹞子峪历史文化村落为例》一文称,鹞子峪村“居住约135人,共42户”。我们2015年走访时,仅剩不到20户人家,大约六、七十人。在七年时间内,住户和常住人口数大致减少一半多。堡内村民大都姓高,是明代移居此地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高姓兄弟的后人。据说,那棵老槐树就是高家兄弟初来时种下的。 

 

我们进到古堡转了一圈,看到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生活相当幽静。堡内民房大部分是古宅,老人们都说不清建于何年。走在堡内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有几个石磨分别放在自家的墙外,估计是现在已派不上用场而又舍不得扔掉才放在那里的。梯形的古墙环抱着二十几户民居,其间以石板小路相连。石墙、石阶、石门礅、石碾子,以及住户门前挂的老玉米、红辣椒,散发着古朴温良的气息。堡内有几户是新房,更多的是老房子,有些看来已经长年没人住了,任其空置着,透射出几许凄凉。沿着石径走到尽头是一座已经荒废的老宅,似乎在讲诉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从整体上看,鹞子峪堡南门外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溪,南山是苍松翠柏,与黄花城长城对峙相望。北山有一座敌楼,居高临下,山脊上是二道关长城。按照风水的观点,此处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实为养生的好去处。

 

这几年,鹞子峪一带正在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一处文化旅游风景区。

 

从鹞子峪堡向东,南面的街心花园立有一块巨石,四周刻着王海华的长诗《栗花的梦》,顶端刻有“栗花”两个大字,很有文化气息。

 

再往东走,有一块花纹很漂亮的巨石,称为“双关石”。 

 

为什么叫“双关石”?先从黄花城头关说起。黄花城,古称黄花镇,有“京师北门”之称。明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军事防御,在黄花城北面又修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被称为外长城。明代不仅在黄花城头道关上高筑敌台,而且在关北增设了第二道长城,距头道关北约二公里处,称二道关。二道关隘口,位于黄花城乡二道关的鹞子峪村西边,东距二道关村1公里,南距撞道口1.5公里。隘口建于海拔324米鹞子峪沟中,两边皆山,如今已不复存在, 仅留有鹞子峪古堡。因此,此地立有“双关石”。

 

 

再往东走,村头一块黄色巨石,东面刻红色“古关”两个大字,三组闲章状的小字分别是“大明”“长城”“白云道观”;北面刻“道观”大字。显然这是村里发展旅游的产物。

 

经过二道关村和白云川牌坊,结束了难忘的栗花香中的驴行。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