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的故事
2014-05-04 11:27:03 | 来源:网络 | 投稿:佚名 | 编辑:ping

原标题:普通话的由来的故事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图为普及普通话的板报)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的。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还有历史可考察。

境内外各种关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论著一致指出,汉语语音在宋元易代前后发生过一次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北方原金朝统治区内的主流语言较之北宋时的官方语言产生了如下差异:全浊音声母依据声调(原声调)转化为阿尔泰语系中相对应的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与入声有紧密关联的复杂的辅音韵尾归并转化,成为简单的元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入声在北方从此消亡;清代女真族第二轮涌入中原,进一步胡化华北官话的语音,大量清洗官话中的古汉语词汇,致使言文脱离现象日趋严重,最终奠定今天北方汉语以及日后的普通话的基础。

与它们交叉折衷,形成西南官话和江淮(下江)官话这两种分支,并凭借政治优势,深刻地影响了吴、湘、粤、赣、客、闽等南方汉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在数百年间推动着江淮官话——吴语、西南官话——湘语之间的地理界线向对方地域分别移动了数百公里和一千多公里,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汉语语种地理的基本格局。

明代先后以朱元璋故里的江淮官话和北平地区的华北官话作为官方语言;大量平舌擦音和舌头音变为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特有的翘舌擦音;部分原来的入声非重读变调音转变为新的读法——轻声;儿化音发展成熟。这种新兴的语音结合从契丹、女真、蒙古语借用来的大量动词、形容词、代词和介词以及简化了的汉语语法,成为了一个新的语种——官话。

随着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官话方言漫过原先的宋金边界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扩展传播,进入湘语、吴语这两种南方汉语的使用地区,入声好像音乐里的鼓点,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历史实质上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因素推动的。

从方言闹笑话看普通话由来渊源

普通话由来渊源跟我国多个民族多种方言的现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方言闹笑话也可看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从方言闹笑话看普通话由来渊源(图为普通话演讲比赛)

话说一个北方人到宁波出差,向人问路。宁波人以“灵桥牌”答曰:“呱叽呱叽向前揍,前面一个大坏蛋!”北方人愕然。原来,宁波人的意思是:“骨直骨直向前走,前面一个大花坛!”像这种因方言不同闹出的笑话随处可闻。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方言区内,也常如“鸡同鸭讲”,不知所云。如福建就号称“八闽互不交通”,虽同为闽语,却分闽南话、闽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等,保管听得你一头雾水,不辨“南北”。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五花八门。所以,为了克服方言分歧带来的隔阂,就必须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普通话由来便是以此目的为出发点。

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方言也有共同语。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的共同语叫做“雅言”。雅,就是雅正、规范。《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说明当时诵读诗书,执行典礼,都得用中规中矩的雅言。用雅言,才能登大雅之堂。孔老夫子也是用雅言给他的三千弟子讲课的,要是讲他的曲阜土话,有几个人听得懂?

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叫法——雅言、通语、官话、国语等。而现在国家推广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称现代标准汉语,它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那么,这个普通话由来是如何呢?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标准?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主要内容是关于汉字简化和普通话的确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共有207人。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经过研究,“普通话”被正式确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表示“普遍”和“共通”之涵义。

那么,用哪种方言、哪种语音来规范它好呢?是不是因为北京是首都,当然的“大哥大”,大家向京腔看齐没商量?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普通话定标准,是让与会的全体代表投票表决,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当时的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得票数在7票至1票之间的5种,依次为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江淮官话、闽语和东北官话。另外,西北官话、胶辽官话、晋语、客家语、赣语和湘语均为零票。弃权11票。

我想,北京官话能够险胜,这个结果再好也没有了。既尊重选举结果,又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心理定位。何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确实好听,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有一股大气。这是三朝古都赋予它的精神气质,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京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次方言。在现代汉语“六南一北”的七大方言格局中,北方方言虽是“独苗”,但其势力范围却大得惊人,约占全国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在全国汉语人口中,说北方方言的多达70%以上,比说六种南方方言的人加起来还要多得多。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北方方言的内部分歧却非常小。例如,从地处西北官话(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的甘肃嘉峪关,沿着长城蜿蜒往东,一直到其东端入海处——冀鲁官话(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所在的河北山海关,横贯七省市,绵延万余里,相互通话都没什么困难。

而南方方言就复杂多了,如上面讲的“八闽互不交通”,如广东一些地方“十里不同音”;在广西贺县,竟有十几种方言,简直像联合国。孟子说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劳鸟,“鴃舌”也就是说话像鸟叫,是极难懂、极难学的。怪不得当年中华民国国会投票定国语时,一些粤籍议员要选广东话,被也是粤人的孙中山好说歹说劝住了,仍定为北京话。粤籍议员人数多,当真要搞“民主”,说不定“哇”的一声就通过了。那样的话,全国岂不是一片“叽叽啾啾”?

简而言之,北方方言是中原古汉语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经过数千年的交融、磨合发展起来的;而南方方言则是历史上北方汉人多次大规模南迁,由此带来的北方古汉语在不同时期与南方不同的本土语言结合后分别形成的。北方趋同,南方存异;北方统一,南方多样。因此,无论是从使用人数还是从其本身特点来讲,只有北方方言才能更好地体现普通话“普遍”、“共通”之涵义。普通话的确定,正符合这一要求,可谓“名正言顺”。

关于普通话中几个词语的由来故事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有几个故事反映了普通话中几个特殊词语的来历。它们分别是“混帐”、“她”、“现代化”和“傻瓜”。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中几个词语的来历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之“混帐”一词的由来

“混帐”一词是骂人的话,意为头脑不清醒,做事荒唐。“混帐”一词源于蒙古族。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只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的小伙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后“混帐”渐渐变成了骂人话。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之“她”字的由来

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别说古文里,就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出现那么多太太、小姐、丫头,也找不到一个“她”字。“五四”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但“伊”与“他”并用。常常造成混乱。1926年,刘半农先生专门创造了一个“她”字。“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很快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和公认。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之“现代化”一词的由来

现代化指较不发达社会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衰落,美国势力扩大,于是人们说,欧洲“美国化”了。但是,当人们谈到世界其他比较落后的地方时候,则用“西方化”这个词。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之“傻瓜”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的意思。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叫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时间和地点介绍
关于普通话的由来时间是多少?地点又是起源于哪里呢?小编这就告诉你。所

普通话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定义

普通话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定义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普通话的由来与这些学者也有

普通话名字的由来

普通话由来之名字的来历(图为瞿秋白)关于普通话由来的产生,人们肯定十分好奇“普通话”名字的产生。普通

唐朝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故事,唐玄宗,五代十国,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史之乱电视剧,安禄山,百家

孝心小故事 孝顺小故事 短篇小故事(图)

孝心小故事 孝顺小故事 短篇小故事孝心小故事 孝顺小故事 短篇小故事(一)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

真实信义故事,霍山哥嫂讲义气为死去的弟弟还债的故事

昨日,霍山县诸佛庵镇村民张健在账本上重重勾去一笔欠账后,倚门轻舒一口气。“到今天为止还了30万了,快了

选秀节目用选手讲故事舞出我人生变哭出我晋级

选秀节目喜欢用故事打动人。每个选手身上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在为选手拉选票的同时,也为节目无意中增

桂纶镁电影:性侵题材电影演绎平凡女人不平凡的故事

对于桂纶镁的表现,监制徐克与导演杨采妮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与桂纶镁多次合作的徐克表示,虽然已经对桂纶镁的表现很有信心,但这一次还是被她震撼到了,“没想到桂纶镁做得这么好,给性侵犯时候的一些表情做得很到位。”

中国最美流浪汉,破烂王付平的故事

什么人,都有心地善良的,当然,流浪汉也是如此。被称为破烂王的付平的事迹,是一般人都比不了的”活雷锋“。很多网友表示,像他这样的好人,咱们做不了。小编想问:网络那端的你,能做得了吗? 还记得2011年那位最可爱的“破烂王”付平吗?他连续多次将捡到的钱包、手机上交给警方,而自己过“拾荒生活”,有时一天仅吃两顿馒头。昨天,武汉市拾遗物品招领处又传来了他的消息:付平又来了!  前天上午9点35分,一位中年男子来到市拾遗物品招领处大厅,几乎没说什么话,掏出一个报纸包裹的方块,里面有几扎百元大钞!接着,男子留下一张写着捡钱经过的小纸片,就准备往外走。  到招领处参加工作仅一年的张凌赶紧叫住他,要他留下联系方式,男子在门口朝她挥了挥手,走了。“这人好奇怪,丢下钱,扭头就走了。”随后,张凌清点了现金。  当天下午,一名男子打电话到市拾遗物品招领处,称自己就是上午送钱来的人,并说:“纸条上留的日期写错了。”张凌再三问他联系方式,他留下四个字:“我是付平。”  “付平又来了?!”其他老工作人员听说后,向张凌讲起了“破烂王&rd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我们最先衰老的从来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顾一切的闯劲。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