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报道“六不六要” 防治自杀人人有责
2016-07-09 09:45:54 | 来源:雅墨 | 投稿:伊文 | 编辑:dations

原标题:自杀报道“六不六要” 防治自杀人人有责

(健康医疗网/记者张玉樱报道)

在资讯随手可得之世代,各媒体百家争鸣,新闻报道如何在群众喜好与新闻价值中取得平衡,已然成为重要议题。全国自杀防治中心李明滨主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自杀相关新闻报道提出“六不六要原则”,然而“六不”中的“不要简化自杀原因”及“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杀遗书”较易被忽略;“六要”原则中“与医疗卫生专家密切讨论”、及“报道危险指标以及可能的警讯征兆”则是较不易在新闻內容中提及。

24岁以下最易受媒体影响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吴佳仪副执行长表示,媒体对民众极具影响力,又以成年早期之成人与24岁以下青少年最易受到影响,媒体与学校、家庭、社会并列最具青少年影响力的前四名。而自杀新闻报道透过各媒体管道曝光,其报道方式皆会对民众造成正负面影响。

别忽略自杀新闻的负面影响

尽管各家媒体对于报道新闻已立有规范,但播报自杀相关新闻时,常因争取优先曝光以及浏览量,而忽略媒体可能对民众造成负面影响。阳明大学陈映烨教授指出,报道自杀相关新闻时,对于新闻收听者,需注意“保护隐私并顾及高危险族群的反应”及“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自杀”。

可从不同死因探讨角度切入

若为名人自杀时,不刊登照片、不报道是完全不可能,陈映烨教授建议放大头照,不要刊登自杀现场的照片,以避免变成热点,照片、场景的选择是媒体可以衡量的部分。针对死因探讨,切入的角度如从自杀后能解决所有事,会造成模仿效应,但原因如是畏罪自杀等,就较不会有模仿效应;因此提到安乐死、经济不景气等,也是切入角度的问题,如探讨生命意义、经济、企业文化等问题,与从探讨自杀本身切入角度就会不同。

自杀新闻“六不六要原则”

“六不”包括: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杀遗书、不要报道自杀方式的细节、不要简化自杀的原因、不要将自杀光荣化或聳动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来解读、不要过度责备。

“六要”则是:报道事件时,与医疗卫生专家密切讨论;提到自杀时,用“自杀身亡”而不要用“自杀成功”这样的字眼;只报道相关的资讯,且刊登在內页而非头版;凸显不用自杀的其他解决方法;提供与自杀防治有关的求助专线与社区资源;报道危险指标以及可能的警讯征兆。

防治自杀 人人有责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李明滨主任提醒“自杀防治,人人有责”,民调调查显示70%民众认为亲友若表示想自杀,自己能够帮得上忙,但却不知从何帮起,因此如何教导民众以及如何辨识危险因子,透过“一问、二应、三转介”,让人人皆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资料来源:健康医疗网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796

喜欢本文请按赞并分享给好友!

健康医疗网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资讯

tags:自杀   防治   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报道洪水怕湿鞋 女记者让居民抬着走

报道洪水怕湿鞋 墨西哥女记者让居民抬着走(组图)---然而,卡明的解释为时已晚,她“作威作福”的一幕被另外一名记者拍了下来并发到网上,迅速引起“...1 / 6 报道洪水怕湿鞋 女记者让居民抬着走1 / 6 上一页 下一图集

央视抗洪报道遭到打脸 真相让人流泪

不过,今天下午,某个功能介绍为“段子、搞笑视频、欢乐图片”的微信公众号发了这么一条消息: 《央视报道抗洪遭央广打脸:什么是正能量?煽情得有底线!》...央视抗洪报道遭央广打脸?背后的真相让人流泪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

两岁双胞胎被强制变性 30年后他自杀

一对双胞胎兄弟自此变成了双胞胎兄妹,Bruce也被改名为“Brenda” 2岁不到的双胞胎被强制变性...20年后他举枪自杀 之后的十年,John每年都会固定去探访和...2岁不到的双胞胎被强制变性...30年后他举枪自杀 这个教授当时

乳癌防治上最大盲点:轻忽乳房筛检

台南市1名43岁未婚女性小兰(化名),有乳癌家族病史,2年以前就发现左边乳房有个肿瘤硬块,但因不会痛,而轻忽定期筛检。詎料,最近这两个星期,肿瘤表面的皮肤被涨破,流出许多分泌物,才惊觉大事不妙。研究证实,

两女一男宾馆自杀 事发原因是什么 [焦点]

两女一男宾馆自杀,事发原因是什么?5日下午5点54分,南京鼓楼警方接到三牌楼大街某宾馆负责人报警称,发现三名旅客在宾馆房间自杀。两女一男宾馆自杀接到报警后,警方第一时间联系120救护人员并迅速赶赴现场。 在宾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