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直论 晋唐宋时期灸法简史
2016-01-21 17:34:00 | 来源:三九养生堂 | 投稿:沈晨 | 编辑:小柯

原标题:灸法直论 晋唐宋时期灸法简史

  艾灸疗法从古代从古代开始就被人运用到了治病、养生方面,艾灸养生的效果非常好,很多不了解艾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晋唐宋时期的灸法直论,希望这些历史能帮大家更了解灸法。

  灸法历史:晋唐宋时期灸法简史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灸法专著大量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法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亡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威通二年(公元682年)依照刊本抄录的,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记载专病灸治经验,原书虽已失佚,但尚收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黄帝明堂灸经》三卷、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以及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法经验。

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法经验

  二、医籍中灸疗占据重要地位

  在晋唐至宋代的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我们都能找到灸法的身影,从那时起灸法就已经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法外,首创隔物灸法,包括隔盐炎、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应用蜡灸,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薰灸等。

  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灸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现已亡佚)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对灸法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简便有效易于推广。从散在于其它医籍的近三十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取穴少而精,强调灸前刺去恶血,用灸壮数多达50~100壮,也有用随年壮。特别是关于灸禁问题,认为《内经》禁灸十八处并非绝对,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疮瘢为害耳”等。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然可取。

《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疗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厉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其次,艾灸治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法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另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症等,均用灸法取效。这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提法的纠正,也是对灸疗法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代,也是唐代,王焘更是重视灸法,而轻针,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在《外台秘要》一书中,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这种弃针重灸的观点,当然属于偏见,但是可证明当时对灸法的重视。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艾灸疗法 值得学习的治病良方


  很多人都认为艾灸疗法是神奇的,不仅能够养生保健,还能够治疗疾病

灸法直论 了解国外的灸法知识


  中医艾灸最初的发源地是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外界的交流沟通,

艾灸疗法 处理压疮的方法


  压疮主要是由于长期卧床不起而引起的病症,艾灸治压疮的效果非常好

艾灸美容 经常做这些会更美丽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加美丽、健康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艾灸美容,不仅

艾灸疗法 艾灸穴位治疗疾病


  通过对艾灸疗法的了解,我们知道艾灸疗法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艾灸

艾灸养生 进入冬季需要保健身体


  如今正值冬季,很多长辈都会用艾灸养身保健。张奶奶也想自己艾灸,

艾灸减肥 艾灸减肥效果好


  减肥成为现代女性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我们可以

艾灸养生 自我养生保健可选择温和灸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艾灸养生,艾灸的好处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胃痛怎么办 艾灸能改善病痛


  由于现在的应酬增多,很难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有肠胃

艾灸养生 旅行时艾灸能让你走得更快


  艾灸养生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能在外出旅游时帮助我们。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