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刊
2016-01-26 15:40:27 | 来源:新浪微博 | 投稿:气象科技进展 | 编辑:小柯

原标题:评刊

@呼风唤雨的梨涡

第四期主打论文是关于雷达的,在气象雷达实际应用方面有一点不是太明白,还望赐教。

中国天气网有实时的多普勒雷达图,以山东省为例,有的地级市有相应的雷达站点,而有的地级市却没有,这是因为有的地级市没有雷达站点呢,还是不同的地级市所在的大区域共同享用一个雷达站点?我感觉雷达站点和城市发展程度快慢关联性不太大,滨州比东营发展慢一些,但滨州就有雷达站点,东营就没有。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多普勒雷达图强大适用性。多普勒雷达图通俗易懂,只要看懂图例含义,整个雷达图所要表示的意思大多都能明白。雷阵雨一般集中在夏季,而且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多普勒雷达图具有一定的实时性,这样在出行方面就给与人们很大的指导与建议,当遭遇大暴雨时,尽量减少出行或者避免户外活动。

回复(from作者)

作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对转来的来的‘读者感想’发表以下看法,供参考。

1. 关于多普勒雷达的布局问题,从科学和应用的角度考虑,应该是彼此能够连接、组网,以便捕捉天气过程,特别是强天气在各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为临近预报业务和科学研究服务。国内目前雷达网的布局基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至于山东省雷达建站的先后次序问题,这应是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气象局决定的,可能除了上述业务考虑外还有其他因素。

2.读者认为目前多普勒雷达具有一定的实时性,通俗易懂,只要了解图上所示,即可起到给人们出行时的指导与建议。应该说,这位读者还是了解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功能,即在强对流天气中可发挥的实时监测作用。

但是,各领域各行各业对气象预报,特别是对于短临预报的需求已不是简单地为‘个人出行’提供建议。在国防、经济、交通,甚至一些大型活动,如2008的奥运会、2013北京的7.21大暴雨及今年的大阅兵等短临预报等均有着重大需求。特别是对预报时效(提前量)和强度大小(如暴雨的雨强大小,风力强度大小)等的要求很高,这些定量化的要求,都是大气科学领域当前尚未解决的前沿研究难题。在短临预报中,多普勒雷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仍需要对现有多普勒雷达的观测方法,资料分析,特别是在定量研究上下功夫,以求对天气过程有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掌握规律才能作出时效更长强度更准确的短临预报。此外,还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探测原理和手段(包括不同类型和功能的雷达),研究新的反演方法,包括不同波段,不同参数手段的组合研究,还包括地面站网、探空、特别是与卫星资料的融合,和精确化数值模式的结合与相互支持等等,这是气象领域广大业务人员和研究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已有的能力和水平远不是问题的终结。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