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三大迷信”真的如此?
2016-01-22 06:00:27 | 来源:新浪微博 | 投稿:张思莱医师 | 编辑:小柯

原标题:“早期教育的三大迷信”真的如此?

二天前,因为忙,团队推荐转发了一篇文章“有教养的孩子怎么培养?”并推荐为中国家长必读。但我们错了,未经许可。作者@了我指出这一点,晚上下班看微博注意到,立刻进行了认错,也跟团队交行,以后不允许未经作者同意转发推荐他人文章。但由此引发了我去看了一篇由作者在对我进行了可能“误导婴儿教育”的评价后附上的文章。

我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由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罗杰斯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李钧雷博士在华东师大所做的“从对脑科学的迷信回归自然:寻根平凡的早期教育的演讲后的文汇报采访。

文章介绍了美国最新的一些研究结果和自己的观点。对于早期教育的主要论点有三个,认为早期教育存在三大迷信:

1、迷信一:三岁定终身并非如我们所想象

2迷信二:高质量的早教以提高智商和技能来达到效益

3迷信三:儿童早教需要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吗?

第一条:三岁定终身是迷信

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指出很多早教机构只告诉了你部分事实,没有告诉家长全部的事实。

他说:人们“从来没有展示过0岁到10岁的儿童神经元突触密度量的完整图片。因为,3岁以后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脑科学研究者发现,这仅仅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由此,断定三岁定终身的说法是迷信。 这种推断即不严谨,也不全面。

我们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分析:

一、关于神经系统的发育。

李博士描述的事实没有错,但对三岁后神经细胞减少的解读却存在误导,由此推出的结论更是毫无逻辑。

首先,衡量大脑的发展,存在许多指标,老佰姓看的见的、可以理解的指标至少就存在两个:第一个是从生出开始的头围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孩子的头围到达三岁达到最大,三岁后开始逐渐减小的过程;第二个是大脑重量的变化,这个变化也不存在大脑重量到达三岁达最大重量,然后开始逐渐减轻。

李博士,只说了神经系统的连接在三岁后开始减少,并强调了密度与功能没有直接相关,就推出结论,但同样没有向人们交待,这样一个减少的过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事实上,这是一个髓鞘化的过程,一个结构化的过程。李博士没有讲,大脑“结构的特点”是与功能相关的。为什么,三岁后大脑细胞会逐渐减少呢,其实这个过程从胎内5个月就开始了,为了防止大脑过度拥挤,并留下出神经纤维生长与连接的空间,大脑用修剪方式,将大脑细胞从二千亿个,降到一千亿个,并在之后一直保持着二个相反的过程,一个是强化那些经常使用的神经网络连接,让它们更加强大;一个是修剪那些不经常使用或不用的神经网络连接,并使得相应的细胞凋亡,使得大脑更加高效的工作。没有到三岁时网络的丰富化,这个修剪过程就很难进行。三岁前大脑给出了个体选择环境以及环境选择个体的机会。

这是大脑可塑性的最好注解。仅仅指出突触密度与功能没有直接相关,就想推翻神经元连接方式与功能的关系,推翻神经元的连接与早期环境影响的关系就于简单化了。

二、三岁定终身的说法。

三岁定终生的说法,原本就不是脑科学的结论,也不是科学心理学的定论。它比脑科学以及心理学的起源要早的多的多,它是源于世世代代人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与感性认识,它闪烁着人类实践的大智慧,是一种朴素的认识,并不是基于脑科学误读。只是当代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从另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诠释。

真正的早期教育者,也从来没有说,教育做到三岁,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强调的都是早期是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可塑期,早期是打基础的时期,抓住早期可以事半功倍。我以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但早期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早期教育的价值只有在持续的后续教育背景下才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早期引起的变化是明显的、但不是稳定的。我们强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需要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环境与教育才能实现。

对此,李博士又圆了回来,指出:并非0-3岁不重要。他强调03岁真正的“最需要的是和照顾他的人有持续性的回应和互动”。这意味着孩子需要正常的互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

关于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也不能否定早期教育的重要。而且,量是质的基础,没有量,更谈不上质。正如,不下水游泳,就不会游泳。这需要量的积累,但游的好坏,需要技术指导。专业指导,比自己学会游泳自然要强的多。否定量来强调质,违背了一个起码的规律—量变到质变。

他举的关于语言发展早与晚的案例,只就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本身出发,没有放到整个多元发展的框架中讨论,显然是欠缺的。孩子的早期发展,不仅是语言,还有运动、操作、社会、认知、情感、个性等等方面。大脑有自己的方式,又需要量,也需要质。不跟孩子说话,没有量,显然孩子的语言无法发展,大家都知道“十聋九哑”的道理,听不见语言是不行的。

我们只能说科学家发现,大脑最高效的方式是有机的互动学习,但环境中很多声音不是父母产生的,因此,也不会有父母的表情与互动。比如风声、关门声、狗叫声等等一切声音,孩子都会识别,这是一种情境学习。再比如,孩子听到音乐节奏就会随之起舞,难道音乐的播放是无效的吗?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经常听录音故事,不知不觉中就会整段地说出来,难道听的量真的不重要吗?

迷信二:高质量的早教以提高智商和技能来达到效益

对此,李博士的观点是:“很多早教商品都号称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智商等。这在科研上也是有依据的,但这一科学上的依据,现在也被证明是有缺陷的”。

为了描述,我引整段内容如下:

“美国早教起源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两个实验。

当时,科学家长期跟踪有早教和没有早教的孩子,以研究早教的效益如何。结果发现,参加早教的儿童进入前10%成绩的比例、高中和大学毕业的比例、成年后有稳定收入和资产的比例,都大于没有参加早教的儿童。

这个实验非常重要,但这个实验有一个当时还无法避免的漏洞。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做这个实验时,不论是脑科学还是儿童心理学或者教育学领域的学者都有一个误解——人的成功取决于人的智商。因此当时认为,早教是使人的智商能够进步。

但是,后来对这一调查进行重新数据分析,发现进入早教前儿童的智商都差不多,进入早教后,有早教的儿童智商提高了很多,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是到了10岁时,早教儿童没有优势了——其实并非是早教的落后了,只是对比组跟上了。因此早教的所谓优势是短暂的。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远远超过认知因素。”

是的,没有错,今天的研究确实有了进步,更加深入、更加细节化了,但从所周知,早期教育并非仅仅指向智力发展,而智力发展也非智商概念。在心理学诞生初期,人们热衷于智商研究,想以此了解智力情况。后来的研究开始转向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对智商也有进一步的认识。

李博士只是用新的分析证明了,10岁时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力没有了优势(这个证明也有待商榷),并没有,也不能推翻他前面所提到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参加早教的儿童进入前10%成绩的比例、高中和大学毕业的比例、成年后有稳定收入和资产的比例,都大于没有参加早教的儿童”。只是强调了今天人们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远远超过认知因素。

李博士并不能以此否定早期教育,只是想否定智商。智商原本就是人们了解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组指标,并非智力本身。这样的进步谁都知道。

但是,由此将否定早教与智商的长期关系与否定“高质量的早教”划等号,实在过于牵强,甚至是一个严重的误导。

既然是“高质量早教”,它就会关注发展的方方面面。

再来说李博士的结论:在早期教育中提高的智商,10岁时孩子智力没有了优势。这种研究如同研究了三岁学游泳的大量孩子,在十岁时因为更多的孩子学习游泳,追赶了上来,并没有显示出优势来,以此判断三岁无所谓学不学游泳一个道理。这只是双生子爬梯研究的现代翻版,成熟论的新花样。如果接着研究下去,你还会发现,如果从三岁一直坚持游泳训练的孩子,最终出成绩的概率要比十岁开始的孩子多的多。

这也是今天教育乱象中的一个。正如我经常听专家们说,早期教育不是智力开发,不是能力培养,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习惯培养、情商塑造、性格养成,看似没有错,但实际上如何操作?用二元立对的方式,将人完整的心理现象对立起来,本身就是错误的。

道理很简单。比如习惯从何而来?吃饭的好习惯需要在吃饭中养成,睡眠的好习惯需要通过睡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自然也要通过学习养成。离开了任何一项具体的内容谈习惯,都是空谈早期教育。

今天心理学科最大的问题是,随着研究的细化与深入,将人的心理现象越来越碎片化,忽视了心理的整体价值,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导王振宇教授在“理性盾待儿童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当前出现了“理论越发展,研究对象越支离的现象。”

其实,学术研究可以深入到一个细小的领域去探究,但是人的心理现象不会因为你的划分,而真的独立出来。

发展的本质除了基因特征以外,依然与环境有关,与教育有关,与学习有关。我们首先要告诉家长的应当是这些。玩专业名词,要基于这样的基本态度。

我想说,今天世界依然认定高质量的早教提高孩子未来的效益。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儿童早期发展主任Pia Britto,还在亚太儿童早期发展2015年会上强调“儿童发展将对可持续发展全球目标的贡献”。

早期教育存在不存在问题,这是一个不用争论的话题。今天的早期教育,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发展的问题。其中,就有过度的问题,如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限制、过度陪伴等等。今天的早期机构存在不存在问题,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过于重视装修,五星级标准,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要在那里下功夫。今天的早教机构,很多投资人并不懂教育,也不懂发展。找一些老师,拼一些课程,情况还是严重的。

第三,李博士想要破除的第三个迷信是,儿童早期需要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这是研究结论。

但是,他举的例子,依然是偷换概念和错误推理。

他说:有朋友给我发来照片,是全世界最好的15个早教机构。40多张照片中有很多都是美丽的建筑和绿地、设备等。只有一张是孩子和老师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最美丽的早教机构是老师能够和孩子亲密互动,因为你很难想象3岁的孩子回家会说:“妈妈,我们的楼真漂亮。”

这里存在到少二个问题,第一,硬件条件,不是心理学家所强调的所强调的丰富环境,所谓丰富环境,是指心理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包括视听系统、操作系统、运动系统、文化系统等等。第二,物理环境的审美也会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难道孩子真的不会说“妈妈,我们的幼儿园好漂亮”这样的话吗?当然,李博士强调并非是硬件环境不断提高会带来不断发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影响,这是对的。

接下来的话更不知他是否有意,他指出:“所谓复杂丰富环境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这一实验是用小鼠做的。并且当时最早的科研小组从没有想过要把这个实验用在儿童教育中,他们只是研究大脑。但自从那以后,“复杂丰富的环境”这个词就用到现在了。一些早教机构甚至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老鼠,并且建成了想象中的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

事实真是如此吗,在心理学中,只要稍有常识都知道,早已有人对处在环境不利中的孩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环境改变带来了孩子发展的巨大变化,也有人将福利院中环境贫差的孩子,送到环境良好的家庭中养育,导致了明显的变化。

他认为:“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凡的环境,对孩子来说也是复杂丰富的环境”。也许不假,但我们生活的环境,只是为生活提供的环境,并非为大脑高质量发展提供的环境。这一点需要强调地指出。早期教育就是要提供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环境。

最后,我体会,李博士并不是想推翻什么,而是想借题谈谈当今心理学最新的成果,告诉家长什么是正确的。但是加上自己对三个话题的演绎,不免多多少少将原本的话题偏离了方向。

总结:

1、早期教育是重要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但指的是科学早教。强调早期教育、重视早期教育,但不神化早期教育。

2、真正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早期+长期。真正稳定的心理品质、智慧特征与个性因素是长期稳定的优良环境导致的。

3、家庭是最重要的早教场所,早教机构无法替代。

4、家园有效配合是资优儿童发展的重要保证。

既然,有人用这篇文章来证明我误导家长,我也只好简单回应一下。如果有机会,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理论问题,但如何探讨也不可能推翻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结论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太极拳预告片 提高太极拳技击的三大方法

  自古以来,一直都有技击术的存在,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常练太极拳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三大法人卖超30.47亿元 台股收跌

台股今天跌35.11点,收在7664.01点,成交值新台币727.99亿元。三大法人外资卖超、投信买超、自营商卖超,合

太极拳预告片 练太极拳产生副作用的三大因素

  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坚持练习能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太极拳的特点是柔和缓慢、连绵不断,那

减肥反弹的原因 三大原因


  

  
减肥是女生毕生奋斗的事情,为什么要毕生奋斗,很多朋友都是减肥后又反弹,然后

上眼睑下垂怎么办 三大方法矫正上眼睑下垂


  上眼睑下垂,其实就是指患者上眼脸部分或者是完全抬不起来的一种现

周杰伦爱吃醋 「三大严规」把昆凌绑紧紧

周杰伦严订「3不政策」,严防昆凌被染指。(图/本报系资料照) 周杰伦去年1月与昆凌举办世纪婚礼,风光迎娶

三大策略决战中国股灾

三大策略决战中国股灾 昨晚我思考了很久才发<<告全球wu2198粉丝书>>全球股市警告,今天中国股市就出现了熔断

睡前三大恶习让身体每况愈下


  现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在工作中付出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晚

溶血检查 溶血的三大检查项目


  溶血检查,其实就是新生儿溶血症的检查。那溶血检查的项目有哪些呢

生女孩后运势大旺的三大生肖


  每分每秒,都有新生儿来到世界上。但是很多人都认为生男生女对自己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