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尽头,是爱的荒芜之地
2015-12-17 17:30:17 | 来源:玩转帮会 | 投稿:佚名 | 编辑:小柯

原标题:自恋的尽头,是爱的荒芜之地

本文整理自简单心理微课堂 012: 自恋的那些事儿

分享者 | 陈小燕 简单心理咨询师

整理 | 简小单

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自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报道称全球正在遭遇自恋现象的侵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自恋人格特质的增加和肥胖症的增多一样迅速。当我们听到自恋这个词的时候,也会觉得它蕴含着贬义,是不好的,是一种病。

自恋的概念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传说有一位名为拿斯勒斯(Narcissus)的王子,他爱上了池塘中自己的倒影。后来他就一直盯着倒影看,茶饭不思,最终化成了池塘中的一朵水仙花。水仙花的英文恰巧也是 narcissus,而自恋的英文则是 narcissism。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幅场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自恋的本质。当这个王子一直盯着自己倒影看时,你觉得他孤独吗?难以靠近吗?因为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倒影上。他爱上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个倒影。一个脆弱的,只要受到外界的冲击,就很容易碎掉的倒影。

为什么容易碎掉?因为它太脆弱,没有爱的基座,是一片荒芜之地。

什么是自恋?

有一种说法是,人人都自恋。这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着神话里王子那样近乎病态的自我欣赏的状态,而是指与自我欣赏相关的部分。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的高低、稳定与否,是否善于调节,可以作为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健康与否的一个维度。在此维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点,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也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这些点构成一个连续谱,我们可以将此连续谱大致划分为为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的自恋。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自恋的区分

?健康的自恋

健康自恋的人,有着适度的自尊水平。他们并不那么依赖于在外部世界取得的成就:如外貌、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等外在的东西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获得存在感。相反,他们依赖于自身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即通过内部心理世界对于自我价值的确认,来调节自尊水平。

拥有健康自恋的人,在受挫时可以承受负面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着清晰稳定的认识,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局限,不会想成为完人。同时,健康自恋的人也能够大方且适度的自我欣赏,进行自我的展现。他们不会感到羞怯或是怕被人攻击,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展露没有得到他人足够多的关注和赞美,而感到受挫。

健康的自恋,一般是建立在早期的良好的养育上,比如高质量的母婴关系。健康自恋的人格发展水平也比较成熟,所使用的防御机制类型也比较高级。

?病理性的自恋

根据自恋程度的不同,病理性自恋也可以分成比如自恋型人格特质,自恋型人格障碍,恶性自恋等等。

但因为今天是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所以我不做明确的区分。我想分享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咨询工作,我观察和体会到的,拥有病理性自恋问题的人的一些基本特质。

病理性自恋的几大特质

? 过分地耗费精力去获得外部世界的成功

这些自恋的人,他们过分地醉心于事业,金钱,地位,权力,甚至是才华、美貌,完美的爱情等诸多相对标签的东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过分”,比如不断整容,过分追求肌肉发达,过分追求名利等。这里有一个程度的差异,而不是所有做这些事的人都是自恋。

有些“不成功”的自恋者(这里的“成功与不成功”是社会普遍意义的,即一种比较表面的价值观评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否),他们会因自己的不成功而极度羞耻,并极力地掩饰自认为不完美的部分。他们会期待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理想化的自己。或者通过接近某个能够被他们理想化的对象,并且在幻想当中与这样的一个完美的对象融合,以此满足对自己的理想化期待。

? 我是特别的, 我是最重要的

自恋者们会无意识的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在他的领域或团体之内,由于他们的确投注了很大的精力,也可能的确取得了某些成就。但他们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且极度地无法承受失败。因此他们其实往往有着较高的焦虑水平。

为了获得“成功的光环”的感觉,自恋的人需要将心理能量都投注到自己身上、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上,又或者是投注到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件事上,其本质上仍然是只关注自己。缺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甚至是对大自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好奇,他们的内心是相对封闭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自恋的人会倾向于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或者和这个人身上的某些同自己相似的部分建立关系。心理学将这称作孪生移情。即,我把对方当成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一个人去喜欢,去接近,其本质上依然是在和自己在一起。但这样的关系不深刻也不真实,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看到关系当中的另一个人,或者并不接纳这个人身上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部分。一旦这个关系中的另一个人让他觉得和自己不一样了,那么他也就会失去对这个人的兴趣。

对自恋者而言,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是有难度的。他们也需要恋爱、结婚、养育小孩,但关系的实质是:他们把这些重要的他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外延来使用。在人际关系中,自恋者会无意识的对这些人实施一种剥削。越亲近的关系,这种无意识的剥削会越严重。他会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强加于他人,不把他人当成区别于自己的独立个体去对待,而是期待这些人对自己完全的顺从或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关系中的另一个人就会感受到压抑、不舒服,被贬低,不被尊重。

? 缺乏共情的能力

由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这一点可以发现,自恋者的另一个特质是:缺乏共情的能力,即站在他人的角度与立场上,去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譬如在一个男性自恋者的夫妻关系中,一旦妻子表达了对丈夫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丈夫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他的逻辑里面,你跟我是一体的,你怎么可以和我不一样。妻子越努力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就会越费解,他会完全听不到,或者是完全听不懂。

? 易嫉妒

自恋的人非常容易忌妒,或是容易觉得别人在忌妒自己。拥有健康自恋的人在看到别人成功时,会认为你很好,我也可以好。我们只是不一样而已。但病理性自恋的人会无法忍受别人好,而自己不好。或者推己及人,当自己有所成就时,会觉得别人因此而不好,而嫉妒自己。这种特质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自恋的心理成因

有人认为,自恋型人格的人将那么多的心理能量都投注上自己身上,他是真的很爱自己!但实际上,自恋,并不等于爱自己。自恋者极力去追求的光环或肯定,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在获得了“光环”之后,我就会成为值得被爱的人。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为什么需要无条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的渴求,一般是基于早年的养育经历。这就涉及到自恋心理问题的成因。

我们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是非常脆弱的,完全无法独立存活下去。因此,婴儿极度地需要母亲的喂养与照顾。这时,如果母亲给予足够好的回应与照顾,就能在婴儿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安全感。当然,没有母亲是完美的,因此母亲在回应婴儿时,适度的挫折与不完美,也是可以的。总之,婴儿会感受到,我的需求是可以被妈妈满足的,有一些小的不如意也是 OK 的。所以呢,长大以后,我对外部世界有需要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但是,如果婴儿在生命早期被养育的过程中,被过度的满足了,即母亲竭尽所能的去满足他——这个在临床中观察到并不多,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形,即:母亲过度缺乏对婴儿需求的及时回应。那么,这就会导致婴儿在生命早期的受挫感过于强烈,会无助绝望。但婴儿总是要活下去的,这时人类的心理就会发展出一种保护机制:创造、想象出一个完美母亲的存在。因为有这样一个完美母亲的存在,我的痛苦是可以被抚平的,我不会那么的绝望和难受。

又或者,这个婴儿发展出另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即他会慢慢地告诉自己,我对外部世界是没有需要的,我不需要任何人来照顾我,我已经足够强大,可以自给自足。当这种情况延伸到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就很难真正地允许自己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心理上的需要(或者将只能他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延伸去使用),相反地,他们把所有自己觉得可以依赖的东西,建立在他们能够去获得并掌控的外部物质世界上。

为什么要依赖于外部世界?因为把满足自己需求的希望寄托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可控的,是危险的。就像早期的婴儿,妈妈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全不可控的对象,他很难再去重复承受这种失控的、绝望无助的感觉。所以他只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他自己可控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我足够努力和强大,就会有人来爱我,我就不会那么脆弱,我就不会需要其他人了。

虽然自恋者已经发展出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实际上他的内在依旧是非常脆弱无助的。他希望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母亲,并且这个母亲能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这样一种愿望是一直存在的。在成年之后,这种愿望可能会体现在亲密关系中。比如在心理上,他们内心的那个婴儿,就会把自己的配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完美妈妈来要求,来期待:“我的所有的需要,你都要满足的!”这是一种他本人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需求。

自恋可以被治疗吗?

那么,在咨询中,自恋可以被治疗吗?当然可以。

在心理咨询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咨询师这样一面镜子,帮助这个人来体验心理世界的情感。我们需要看到,在自恋者的心理状态的背后,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加以足够多的理解、陪伴,和共情,让他慢慢的能够理解到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他表面上所认为、所追求的那些光环与荣耀,那些水中倒影。我们需要让自恋者慢慢的能够耐受内心的真实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非常绝望的,悲伤的,荒凉的。也可能是很渴望的,但却得不到的。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够好,所以得不到回应。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为这样一些很深的愿望是被压抑的非常之深,非常之久的。另外,也一定需要自恋者意识到自己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样才能有动力来进行咨询。

最后,我们需要记住的事,病理性自恋并不是无法理解的,也不应该被唾弃或贬低。他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被理解的,他内心真正所渴望的是真正的爱。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什么是自恋,能够明白自恋的大致的成因,能够有机会对身边的——如果有这样问题的人——有更多的理解,甚至帮助。

问答

Q: 怎么才能够做给予孩子合适的回应的母亲?

A: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非常好的问题。可以专门做一个课程来讲。用最简短的话回答,就是你首先要成为有独立健康人格的自己。你所有的价值并不仅仅是通过母亲这样一个角色来获得的。你同时还需要有你自己,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有爱的能力,有健康的人格去照顾你的孩子。

Q: 如果身边有这样自恋的人来控制你,该如何拒绝他?

A: 如果这个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的话,你试图与他的沟通,让他明白或者改变,那基本上是徒劳的。所以能够做的其实是,我们要尽可能的确立起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边界。自恋的人需要和他身边的亲近的人处于一种“融合”的状态。他不喜欢边界的存在,他会把把你的“自我”给吃掉了。你会感觉自我消融了,非常的不舒服,这时候你就需要去建立边界,从被他吞噬的状态当中脱离出来。你需要明白你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去拒绝和抵挡他。

这个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临床当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自恋者和自己是亲子关系,且年龄还比较幼小。那么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情境,非常困难。因为你没有能力离开这样一段关系。如果是夫妻或者恋爱关系,至少你还有权利选择离开。

Q: 怎么样的自恋才适度啊?

A: 自恋作为一个人格维度,它是一个连续谱。当你感受不到其它人的需要,无法去体会别人的感觉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自恋,就有一点病理性了,就不是适度的了。当你觉得自己很好,你不需要吞噬他人好的感觉,你觉得你自己好,别人也可以好,你们之间有边界的存在,那么这个时候的自恋就是适度的,健康的自恋。

作者陈小燕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

▓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email protected]

发自知乎专栏「简单心理」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好玩!预告 App 接着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tags: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

Snailstudio学生照片分析No67—拍摄儿童的几个注意点

今天分析的是曼曼Allison同学的作品,看下参数:我觉得拍小朋友有几点比较要注意。第一是怎幺去对焦,如果小

付费12月17号 盘后分析

隔夜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A股受美股大涨影响高开,而后多头发力扩大涨幅!深圳综指收于2342.18,成交量较

3岁左右的的小孩子冬天穿什么 幼儿冬装推荐


冬天的寒冷,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很难抵抗。更何况是3岁左右的小朋友呢?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重,我们作

女人一生有福气只因这处尖


  生活中常常听到夸赞女人命好有福气。那么什么样的女人面相好呢?女人

我的孩子为什幺吃石头?解读儿童异食癖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知我(KnowYourself)心理学科普创作团队 袁蕾蕾等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

要想有好运这处毛千万别外露


  人到底哪处毛不能外露才不会影响好运的呢?从面相学说,面相确实能影

网红大战略,打造互联网营销病毒式效果的关键节点是哪几个?

网络红人叶良辰渐渐安静了,这场互联网营销事件虽然到最后被发现是场精心策划的炒作,人们也不得不赞叹这个

GoogleCEO回印度建设家乡了,回去招工程师

Google 今天推出了面向印度、巴西和印尼创业团队的 加速器 Launchpad。 从明年一月开始,首批 24 个团队将

女人身上有它注定一生厄运


  在面相学说上,人的面相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很大,身体有什么特征的人

日本人发明了一件衣服,穿上能举起30公斤的重物

真的有人在研究钢铁侠制服那样的装备,而且已经开始出售了。 Innophys 是一家日本的科技公司,他们最新的产

站长推荐: